卷 首 语
文/彭南生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中国工业和中国工业文化来说,过去的四十年是极为不平凡的。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取得了“两弹一星”等成就,并孕育了“大庆精神”“三线精神”等社会主义工业文化。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工业化探索也走过弯路,经历过曲折。因此,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工业发展,对于中国的工业文化来说,有着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的重大意义。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本辑《工业文化研究》将主题定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工业的大转型”。
本辑《工业文化研究》在工业史研究栏目推出了3篇论文,对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业的大转型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严鹏的《改革开放与中国工业崛起的机制及问题》是一篇运用演化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工业发展进行宏观探讨的论文。2018年,严鹏所著《简明中国工业史(1815~2015)》已正式出版,该书被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项目。作为一本具有教科书意义的简明通史,该书述而不论,对中国制造业两百年来的演化未做理论上的探讨与总结,但很显然,作者是有自己的学术观点的,本辑收录的文章可以视为作者的理论总结。严鹏认为,不能割裂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但改革开放恢复的市场经济及其激发的企业家精神显然是近四十年来中国工业崛起的首要动因。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延续与断裂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乃至学术界之外争论不已的话题,关云平的《改革开放与中国轿车工业模式的转换——以上海为中心》通过立足于原始档案的个案研究,从微观层面上给了该问题一个可能性的解答。关云平的研究表明,尽管改革开放前上海有自己的轿车工业,但本土轿车工业的技术水平确实过于落后,当合资企业带来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生产方式后,淘汰旧模式就成为决策者的理性选择。以小窥大,上海轿车工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也是整个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时期大转型的一个缩影。轿车工业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大工业,但中国除了这种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外,还存在一些更加传统的工业部门,完整地认识中国工业是不能忽略这些传统或低端部门的。张玮的《两次华北乡村工业化的比较:1978年后的庆云和1900年后的高阳》也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乡村工业化的历史逻辑,而乡村工业化也是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大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本辑中与主题直接相关的论文只有3篇,但无论是工业遗产研究栏目还是工业旅游研究栏目中的论文,都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大转型有密切关系。2017年,工信部评出了首批国家工业遗产,浙江的温州矾矿入选其列。李晶晶很早就关注温州矾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她的《后工业景观视野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以温州矾矿为例》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所谓的“后工业景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正是中国工业大转型的一种表现与结果。陈文佳的《红色工业文化旅游开发初探——基于杰克机床的探讨》对一个极有特色的案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该案例从支援内地企业到民营企业的变迁,是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大转型中的一个注脚,与本辑的专题论文隐隐呼应。陈文佳提出的“工业文化旅游”这一新概念,不失为在工业文化的相关政策下发展工业旅游事业的适宜理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直是本刊秉持的理念,本辑由关艺蕾、刘玥撰写的《日本酿酒业工业遗产概况》从工业遗产与工业旅游的角度介绍了日本酿酒业的相关经验,相信能对中国相关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辑《工业文化研究》开辟了“工业调研”这一新的常设栏目,其主旨在栏目开设琐言中已有详细陈述,此处不赘。必须指出的是,本辑工业调研栏目收录的6篇调研报告中,调研的企业大部分为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民营企业,生动地诠释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业的大转型,并且直观地为这一大转型保留了实录,其资料乃至史料价值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当然,中国工业太庞大、太复杂,6篇小小的调研报告,能增进一点我们对于当代中国工业史的细节认识,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工业调研才准备作为一个常设栏目长期开设下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为更好地认识与研究中国工业尽绵薄之力。
在本辑工业文化理论研究栏目里收录的两篇论文,都具有一般性的学理价值。魏伟等的《产品的文化定价权研究》,对文化定价权这个原创性的新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系统化的理论探讨,这无疑是夯实与规范工业文化研究的必由之路。郭世卿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机制研究》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总结了现实经验,并进行了理论提升,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本刊对于这类论文表示极大的欢迎,因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是一个旨在联结政府、企业与学界的平台型智库,《工业文化研究》不同于传统学术刊物,它还是一个追求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交流平台。王晨与刘玥的两篇书评虽然评价的是不同的工业文化研究著作,但其背后的理论关怀具有相通之处。
万事开头难。《工业文化研究》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于2017年创刊的,不过出乎编辑部意料的是,本来期望第2辑刊物能步入正轨,但实际遇到的组稿等困难却更大。因此,在这里仍然要呼吁各界朋友与同仁,关心与支持《工业文化研究》,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工业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