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5日,中心成员严鹏、陈文佳在南通参加纪念张謇先生诞辰170周年暨第七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由陈文佳在会上报告。
中心研究成果受到媒体关注,江海明珠网在采访陈文佳后发表《工业文化在南通:张謇走出第一步 继往开来再出发》,链接:
https://www.ntjoy.com/html/bendi/2023/1114/500502.shtml
文章如下:
张謇先生创办大生事业,本意是促进教育,兴盛国家,无意中让南通走上了工业文化发展的道路。工业文化不能简简单单理解为与工业有关联的文化,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现代化的起步往往是从工业文化的发展开始的。张謇先生为南通工业文化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南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化,走向全面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现在还在继续向前。在最近举行的张謇先生诞辰170周年暨第七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南通的工业文化发展充满信心。
这是当今大生集团数字化,智能化的纺纱车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制造,正是现代中国工业文化在南通发展程度的代表性表现之一。张謇先生为了教育兴国而创办的大生纱厂,也成了工业文化在南通发展的起点。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文佳说:“这种文化的内核是推动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发展,就需要有创新精神,所以工业文化的主体之一,就是像张謇先生这样的企业家。”
在张謇先生决心在南通建纱厂时,机械化生产还没有进入南通,那时候张謇先生已经意识到,机械化生产是一种趋势。他通过各种关系,引入了一批来自世界棉纺织工业发祥地,英国曼彻斯特的赫直灵登公司生产的纺纱机。这批纺纱机不是全新的,在1907年《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中,张謇先生说,这批纺纱机是洋务派代表张之洞订购之后,在1895年先运到湖北,又运到江苏,最后放在了上海杨树浦码头的芦苇棚里,经历了风吹日晒雨淋三年多,三四成的零件都生锈腐坏了。即使是这样的条件,张謇先生也没有动摇,咬牙走出了发展实业的第一步,也成了南通工业文化发展的第一步。陈文佳表示,这种精神在中国早期工业文化中,可以展示为作为企业家的创新、勤奋、坚持以及张謇先生作为慈善家、教育家和工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此后,大生二厂开工,引进的纺纱机也是在天津搁置多年,残损不堪的设备。但是到了1921年大生三厂正式开工,使用的纺纱机是张謇先生从英国订购来的全新设备,那时候距离大生一厂正式开工,刚刚过去二十年。张謇先生总结过经验,认为办实业不能不求发展,三厂不可以像一厂,二厂那样,走引进旧机器的老路,必须引进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设备。陈文佳说,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来说,促进工业发展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类组织,各种非正式的教育机构共同努力,张謇先生在南通创办的企业、学校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其实都是在营造新的社会氛围,他实际上就是在推动中国工业文化发展。
围绕着大生纱厂,南通的工业文化在张謇先生的奋斗中逐步展开,为了修理纺纱机,建了资生铁冶厂;为了有纺纱原料,垦牧事业在海边兴起;纺纱剩下的棉籽,成了广生油厂,大隆皂厂的原料;纱厂成品的运输,有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等等公司的船在内河,长江上来往。还有与之相关的产业,像堆栈仓储,制盐业,金融业等等数不胜数。这张1931年国外制作的地图中,明确标注南通特产棉花,唐闸有丝铁面油纱五个大厂,实业很兴旺。陈文佳表示,南通本地有很多张謇先生当年在这里创办的工厂和学校,在如何构建过去和未来的关系上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现如今,工业文化和过去相比有了飞一般的提升,回望过去,南通的工业文化从张謇先生开始,展望未来,将在一代代的南通人手中走向更高的层次。